亞太40倡議:為什麼以色列猶太教的信仰可以傳承四、五千年呢?
以色列未建國以前,他們被分散再列國中,被攻擊、被打壓、被屠殺,還有在列國中的文化衝擊和世俗化的潮流,猶太人是如何傳承信仰的呢?反觀中國好幾千年的的偶像文化,在文革後就被消滅了。相信同一位神的我們而我們,為什麼基督信仰只傳一、兩代或是三、四代而已呢?
變革:從早期教會受逼迫,到君士坦丁大帝信主後蓋的帝王教堂,廢掉會堂改建大教堂。信仰傳承的地方,也從家庭和會堂變革到大教堂,信仰傳承變成每周主日兩小時,時間被視微化,焦點被轉移,敬拜變成儀式化,贖罪券替代真實悔改,真理被扭曲(自由主義神學),崇拜多神化,信仰也被觀眾化(只要恩典和神蹟)。
猶太會堂(the Synagogue)以斯拉培訓網絡
Synagogue 是個希臘字,意為「聚集的地方」。從古至今,猶太會堂一直是猶太人生活的主要公共場所,也是包括公眾崇拜在內的主要猶太集體活動舉行的地方。
Synagogue 是個希臘字,意為「聚集的地方」。從古至今,猶太會堂一直是猶太人生活的主要公共場所,也是包括公眾崇拜在內的主要猶太集體活動舉行的地方。
代表會堂的希伯來字有三個,每個字都指出會堂的其中一項功能;聚集之所;禱告之所;學習之所。會堂有時候也用意第敘語稱作shul,意指「學校」。有鑒於猶太人幾乎在同一個地方上課與敬拜(特別是當孩子的課室位於會堂裡時),稱猶太會堂為「學校」實在恰當不過。
時下,有些猶太人會捨棄外表正式的公眾會堂,而聚在一個較小、彼此距離較緊密的地方聚集崇拜。這種「另類會堂」被稱作chavurot,單數是chavurah,意思是「友誼團體」或 「聯誼會」。它的另一個稱呼複數是minyanim,單數minyan,源自「聚集禱告的規定人數」(prayer quorum)一字,意思是「禱告的群體」。
「友誼團體」或「禱告的群體」都是由那些不習慣擁有成千信徒、人際互動卻薄弱之當代會堂的人所建立。這些人嚮往一種能夠全心投入,並且儘可能人人平等的崇拜儀式,也渴望其中充滿熱絡的學習,並希望建立起一個密契的友誼團體,讓參與者共同來經歷猶太生活與慶祝猶太節期。這種團體最常在個人的家中舉行,或聚在會堂的課室、圖書館或地下室裡。一個「友誼團體」或「禱告的群體」的成員少則十人,多則可到六十或八十人。這樣的人數足以讓包括孩童在內的每個成員都能參與所有的儀式與活動,並讓親密的友誼得以建立。以斯拉培訓網絡
亞太40筆記亮點:
#初代教會沒有留下教堂,只有留下生命的藍圖和無數犧牲的典範。
#世界可以做的都不是教會的核心,教會的核心是世界無法給予的。
#不要把信仰的事拿來處罰孩子。例如處罰孩子抄聖經、處罰孩子禱告。猶太孩童三到五歲打開律法書的時候,父母親會在書頁上滴上蜂蜜,讓孩子親舔紙上的蜜。
#門訓需要實質的帶領實做(師徒制),就像耶穌帶領12門徒,若單存的知識傳授,只適用於紙筆上的測驗。
#門訓需要實質的帶領實做(師徒制),就像耶穌帶領12門徒,若單存的知識傳授,只適用於紙筆上的測驗。
#孩子有獨自判斷的能力時,就可以受洗。
#教會是建造門徒,而不是建造舞台。
#今日教會的兒少,就是明日的教會。
#建立起家庭祭壇,也建立家庭門訓。
#喜樂小組長的功能是把大家都變成小組長、作主門徒。
#今日教會的兒少,就是明日的教會。
#建立起家庭祭壇,也建立家庭門訓。
#喜樂小組長的功能是把大家都變成小組長、作主門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