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亞瑟·W·賓克所寫的《對得救信心的研究》書。這書是對末後的世代一個很重要的反思。然而判斷的主權乃是神,這不是拿來對他人的評斷,是拿來對自我的省思,這值得你安靜下來,在神面前思考的問題,你有得救的確據嗎?
賓克是二十世紀的一位英格蘭聖經學者。他以嚴謹、深刻,而且在真理上毫不妥協的風格著稱,是一位認真和嚴肅的學者,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專注於寫作和研究聖經,雖然他在世時名氣不算大,但他的著作在他去世後,卻影響深遠,特別是在福音派和改革宗教會裡。
這本書點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失誤——就是過分地強調神的慈愛,而不談祂的聖潔、祂的公義,這讓生命的整全會有嚴重的缺陷,以及誤解神對罪惡的極度憤怒,就是聖經說的:「律法本是叫人知罪。」賓克認為,如果一個人不先透過神的標準,也就是律法,來認識到自己罪的可怕和嚴重,他心裡就不會真正地預備好去迎接一位救主,就好像沒意識到自己病得多重,就不會覺得那麼需要醫生,所以那種呼召人說:「你只要相信就可以了,不需要真正地撕心裂肺地為罪憂傷痛悔,也不需要順服於基督的主權」,
他毫不留情地稱之為「魔鬼的麻醉劑」,這簡直是在用一種虛假的平安感來麻痺人的靈魂,讓人意識不到自己真實的危險處境,真正的福音恰恰是顯明了神對罪是何等的憎惡,你想想十字架的代價就知道了,罪的工價乃是死,並且福音是呼召罪人要離棄自己的罪,徹底歸向神。
書中的另一個核心部分,就是如何分辨真實的信心和虛假的信心,這個辨析真假信心感覺特別關鍵,畢竟關乎得救,他列舉了好幾種看起來像是信心,但很可能並不是那種能使人得救的真信心,比如有些人只是在頭腦裡知道、理性上認同聖經裡講的事實,這是一種知識上的相信。
像主耶穌用石頭地、荊棘裡、好土的比喻,一時情感很激動,好像接受了,但遇到試煉、逼迫,或者為了信仰需要付代價的時候,就立刻跌倒了。甚至還有更讓人警惕的,就是那些能奉主的名傳道、趕鬼、行許多異能的人,主耶穌在馬太福音裡卻說,將來可能有這樣的人,祂會對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這個例子真是發人深省,能行異能都不算數嗎?
那賓克所說的真正使人得救的信心,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首先,他非常強調一點:這種信心不是人靠自己努力能夠產生的,而是聖靈在人內心深處施行的一個超自然的工作,是神的大能所成就的,其艱難程度遠非人力所能及,是聖靈的工作,不是人的行為。
其次,這種信心絕對不僅僅是頭腦的同意或者一時的感覺,這一定會牽動你的全人,聖靈會光照你,讓你真正看見自己本性的敗壞無助,同時也看見基督的榮美和無法形容的寶貴。然後,它會更新你的情感,讓你從原來喜愛世界、喜愛罪中之樂、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開始真正地愛神、渴慕祂,情感上的轉向。最後,也是非常關鍵的:它會使你的意志降服,讓你不再自己作主,而是甘心樂意地接受基督。注意,不僅是接受祂做你的救主來赦免你的罪,還要接受祂做你生命的主宰、做你每一天生活的主人,這很重要,救主和主宰。
賓克敏銳地指出,很多人其實只想讓基督救他們脫離地獄的刑罰,但並不真的願意讓基督來管理他們的生活,不願意脫離罪本身的瑕疵和污穢,因罪人都會選擇鈔票,沒有人會選擇地獄的刑罰,就像川普說: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進天堂。然而進入地獄的人是拒絕上帝,或是選擇天堂卻拒絕上帝,或是只是想要保險,不想要老闆,末後的審判,這些人會被丟入地獄的刑罰。
真正的信徒,是會渴望從罪中得著釋放的,包括罪的權勢和罪的汙穢,他會願意順服基督的管理和引導,所以這裡就關連到「悔改」
悔改就是離棄自己原來那條罪惡的道路,轉而歸向神,就像以賽亞書五十五章七節說的那樣——這和信心是絕對不可分割的,主耶穌自己開始傳道時就說:
「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馬可福音 1:15)
悔改和信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個人怎麼才能知道,或者說確認,自己的信心是真實的?賓克說,可以看他所結出的生命的果子,感覺可能會不真實,但生命的改變是相對客觀的。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和合)
這個「新造的人」必然會有新的樣式,例如:
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一個持續成長的過程。在雅各書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沒有任何根本性的改變,還是跟以前一樣,那麼無論他口頭怎麼宣告「我相信」,那個信心很可能就是死的、不真實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