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得救的確據嗎?

這是亞瑟·W·賓克所寫的《對得救信心的研究》書。這書是對末後的世代一個很重要的反思。然而判斷的主權乃是神,這不是拿來對他人的評斷,是拿來對自我的省思,這值得你安靜下來,在神面前思考的問題,你有得救的確據嗎?

賓克是二十世紀的一位英格蘭聖經學者。他以嚴謹、深刻,而且在真理上毫不妥協的風格著稱,是一位認真和嚴肅的學者,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專注於寫作和研究聖經,雖然他在世時名氣不算大,但他的著作在他去世後,卻影響深遠,特別是在福音派和改革宗教會裡。

這本書點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失誤——就是過分地強調神的慈愛,而不談祂的聖潔、祂的公義,這讓生命的整全會有嚴重的缺陷,以及誤解神對罪惡的極度憤怒,就是聖經說的:「律法本是叫人知罪。」賓克認為,如果一個人不先透過神的標準,也就是律法,來認識到自己罪的可怕和嚴重,他心裡就不會真正地預備好去迎接一位救主,就好像沒意識到自己病得多重,就不會覺得那麼需要醫生,所以那種呼召人說:「你只要相信就可以了,不需要真正地撕心裂肺地為罪憂傷痛悔,也不需要順服於基督的主權」,

他毫不留情地稱之為「魔鬼的麻醉劑」,這簡直是在用一種虛假的平安感來麻痺人的靈魂,讓人意識不到自己真實的危險處境,真正的福音恰恰是顯明了神對罪是何等的憎惡,你想想十字架的代價就知道了,罪的工價乃是死,並且福音是呼召罪人要離棄自己的罪,徹底歸向神。

書中的另一個核心部分,就是如何分辨真實的信心和虛假的信心,這個辨析真假信心感覺特別關鍵,畢竟關乎得救,他列舉了好幾種看起來像是信心,但很可能並不是那種能使人得救的真信心,比如有些人只是在頭腦裡知道、理性上認同聖經裡講的事實,這是一種知識上的相信。

像主耶穌用石頭地、荊棘裡、好土的比喻,一時情感很激動,好像接受了,但遇到試煉、逼迫,或者為了信仰需要付代價的時候,就立刻跌倒了。甚至還有更讓人警惕的,就是那些能奉主的名傳道、趕鬼、行許多異能的人,主耶穌在馬太福音裡卻說,將來可能有這樣的人,祂會對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這個例子真是發人深省,能行異能都不算數嗎?

那賓克所說的真正使人得救的信心,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首先,他非常強調一點:這種信心不是人靠自己努力能夠產生的,而是聖靈在人內心深處施行的一個超自然的工作,是神的大能所成就的,其艱難程度遠非人力所能及,是聖靈的工作,不是人的行為。

其次,這種信心絕對不僅僅是頭腦的同意或者一時的感覺,這一定會牽動你的全人,聖靈會光照你,讓你真正看見自己本性的敗壞無助,同時也看見基督的榮美和無法形容的寶貴。然後,它會更新你的情感,讓你從原來喜愛世界、喜愛罪中之樂、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開始真正地愛神、渴慕祂,情感上的轉向。最後,也是非常關鍵的:它會使你的意志降服,讓你不再自己作主,而是甘心樂意地接受基督。注意,不僅是接受祂做你的救主來赦免你的罪,還要接受祂做你生命的主宰、做你每一天生活的主人,這很重要,救主和主宰。

賓克敏銳地指出,很多人其實只想讓基督救他們脫離地獄的刑罰,但並不真的願意讓基督來管理他們的生活,不願意脫離罪本身的瑕疵和污穢,因罪人都會選擇鈔票,沒有人會選擇地獄的刑罰,就像川普說:他所做的一切是為了進天堂。然而進入地獄的人是拒絕上帝,或是選擇天堂卻拒絕上帝,或是只是想要保險,不想要老闆,末後的審判,這些人會被丟入地獄的刑罰。

真正的信徒,是會渴望從罪中得著釋放的,包括罪的權勢和罪的汙穢,他會願意順服基督的管理和引導,所以這裡就關連到「悔改」

悔改就是離棄自己原來那條罪惡的道路,轉而歸向神,就像以賽亞書五十五章七節說的那樣——這和信心是絕對不可分割的,主耶穌自己開始傳道時就說:

「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馬可福音 1:15)

悔改和信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個人怎麼才能知道,或者說確認,自己的信心是真實的?賓克說,可以看他所結出的生命的果子,感覺可能會不真實,但生命的改變是相對客觀的。

聖經哥林多後書5:17節說: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和合)
📖「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新譯)
這個「新造的人」必然會有新的樣式,例如:

          🔹一顆被神的話語和聖靈所潔淨,並且有越來越謙卑的心;
          🔹一種能生發出對神、對人有真實愛心的態度;
          🔹並且這種愛心會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還有在生活方式上,是逐漸勝過這個世界的誘惑和價值觀的。

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是一個持續成長的過程。在雅各書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如果一個人的生命沒有任何根本性的改變,還是跟以前一樣,那麼無論他口頭怎麼宣告「我相信」,那個信心很可能就是死的、不真實的。

這就自然帶到了下一個重要問題:得救的確據。很多人可能覺得:「我只要抓住一句聖經經文,比如《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心裡感覺很平安,那我就有得救的確據了。」

賓克對這種想法非常警惕,他嚴厲地批判了那種僅僅憑著自己抓住某一節經文,或者某種主觀感覺,就得來的那種自信,他認為這很可能是一種屬肉體的自信,是不牢靠的。

那合乎聖經的「確據」應該從哪裡來呢?📖「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

他回歸了清教徒的傳統觀點,闡明了合乎聖經的確據——他不是信心本身的本質,而是信心結出的果實,換句話說:我們得救的法理基礎,毫無疑問,是基督為我們成就的義,這是客觀事實。但是,我們內心能感受到、能把握住的那種「確據」的證據基礎,主要是來自於聖靈在我們生命中持續動工、使我們不斷成聖的那些看見的明證,也就是說:確據是建立在生命改變的證據上的。

確據是聖靈在我們裡面印證我們是神兒女的一種主觀經歷,但這種經歷往往是伴隨著我們生命中確實有聖靈工作的果子,而不是憑空產生的,這不是一次性覺知禱告,然後就得救了,所以聖經才勸勉我們信徒,要📖「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功夫」(腓立比書 2:12)。

這不是說我們要靠行為賺取救恩,而是說要以敬畏的心活出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命,需要努力,需要殷勤。彼得後書一章十節說:「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怎麼堅定不移呢?就是藉著在信心、德行、知識、節制、忍耐、虔敬、愛弟兄、愛眾人這些事上不斷長進,透過在恩典中長進來確認

《約翰一書》也反覆強調:📖「我們若遵守他的命令,就曉得是認識他了。」遵守命令就成了我們認識主並且有確據的一個重要證據。

這都需要持續的自我省察,和在神的恩典中不斷的追求長進,他等於是在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滿足於那種膚淺的宣告,或者一時的感覺省察自己所擁有的信心,到底是不是聖經所說的那種能真正帶來永生的信心,這變得極為重要。

末後的世代,不喜愛純正的福音,或是講說撒但深奧之理,這很容易把得救這件事描繪得簡單,好像就是舉個手、做個禱告、簽個名、按個「接受」按鈕就行了。但賓克依據整本聖經,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很不一樣的圖畫:通往真實信心和可靠確據的這條道路,其實是嚴肅的,是窄路,甚至常常包含著與罪、與自我爭戰的掙扎,所以最後留給每一人思考的是:你有得救的確據嗎?

然而判斷的主權是神,這不是拿來對他人的評斷,是拿來對自我的省思,哥林多後書5:10新譯本說:「 因為我們都必須站在基督面前,受他審判。每一個人會按照肉身的行為,或善或惡,接受報應。」,這值得你安靜下來,在神面前深入思考的問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怎麽能逃罪呢?

一、神造天地的心意 📖起初,神創造天地。(創1:1) 💡「天」the heavens and「地」the earth,這裡的天是複數,是諸天的意思。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 穹蒼傳揚他手的作為。(詩篇19),還有耶穌升天是為我們預備地方,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